
1、市场重估趋势与海康估值逻辑
大市值科技股重估案例:近期市场对低估值大市值科技公司的创新业务呈现重估趋势。以百度为例,其股价上涨前PE仅11 - 12倍,市场未对昆仑芯、萝卜快跑等创新业务给予估值;随着市场将这些创新业务估值纳入股价,百度PE提升至15 - 16倍,股价上涨空间主要来自创新业务估值。快手同样如此,其上涨前PE为8 - 9倍,市场对可灵业务给予估值后,整体市值得以提升。海康威视股价上涨前PE约21 - 22倍,在A、港股大科技及硬科技公司中估值极低,市场此前仅对其传统业务估值,未给创新业务估值。
海康估值不合理性:市场对海康威视的估值不合理。海康传统业务利润年增10% - 15%,股息率3%,市场按传统业务给予20倍PE合理,但未对创新业务估值(市场给予创新业务估值为0)。实际上,海康创新业务增长迅猛,收入占比近公司整体收入的1/3,且增速快于传统业务。如此高的收入占比和优质业务不应被忽略,这种估值与业务表现的矛盾,是推荐海康威视的核心原因——在当前市场对低估值大市值科技公司创新业务重估趋势下,海康创新业务估值有望被纳入,推动股价上涨。
2、传统业务表现与收入结构优化
传统业务增速预期:海康2025年净利润预计保持10%以上增长,2026年及未来两到三年增速预计为10%-15%,与万得一致预期相符。传统三大业务(TBG、EBG、SMBG)整体平稳;PBG业务(面向政府)整体缓慢下滑或平稳,难快速增长,但公安、交警部分仍较快增长。传统业务维持平稳,不会重回30%-40%的高速增长,但能支撑净利润10%-15%的增速。
收入结构优化趋势:2021 - 2024年,海康收入增长110亿,传统业务(PBG、EBG、SMBG)收入占比降至40%,海外和创新业务贡献60%的增长。当前及未来几年,海外和创新业务是海康增长主要动力,而非传统三大BG业务,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值得关注。
3、创新业务发展及子业务表现
创新业务整体增速:海康创新业务整体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其整体收入保持20%以上的年增速,尽管部分创新业务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整体收入增速明显高于海康传统业务。在利润方面,创新业务每年保持20%以上的利润增长,增速比传统三大BG快一倍,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动能。
核心子业务数据:海康创新业务包含多个核心子业务,各子业务的收入及利润表现如下:机器人业务方面,今年上半年收入为31亿元,同比增长14%-15%,全年增速预计与上半年持平或略微加快,收入体量已较大且保持快速增长;微影作为国内红外热成像领域的领军企业,今年上半年收入20亿元,全年预计收入约40-50亿元,利润预计达8亿元,尤其在欧洲枪瞄市场增长迅速;汽车电子业务今年预计收入超过50亿元,目前尚未盈利,但过盈利点后利润将具有较大弹性;会议业务主要提供内窥镜和手术可视化解决方案,今年预计收入2-3亿元,利润约2000万元;锐影主要从事X射线成像检测业务(与A股日联科技业务相似),今年预计收入5-6亿元,利润3000-5000万元;存储业务今年上半年收入10亿元,目前占海康整体收入的比例仍较低。
4、创新业务估值与市值空间测算
估值假设与计算:海康创新业务的估值测算基于以下核心假设与数据:去年(2024年)整体收入为229亿元,今年(2025年)预计保持20%的增长。设定稳态净利率为25%,并考虑不同PE倍数(30 - 50倍)及海康对创新业务的最低持股比例(60%)。具体计算中,若给予40倍PE,创新业务整体市值可达2800亿元,按海康60%的持股比例计算,对海康的市值贡献约为1600亿元;若给予30倍PE,创新业务整体市值为1200亿元,海康持股60%的贡献则为720亿元。部分创新业务当前未盈利,但整体逐渐进入盈利拐点,盈利增速快于收入增速,具备估值提升基础。
未来市值空间结论:结合当前市值与创新业务估值,海康的潜在市值空间显著。以涨前市值2800亿元(涨后收盘价为3100亿元)为基础,叠加创新业务估值后,若按40倍PE计算,目标市值可达4500亿元(2800亿 + 1600亿),对应今年33倍PE、明年29倍PE;若按30倍PE计算,目标市值约为4000亿元(2800亿 + 1200亿),对应今年29倍PE、明年25倍PE。上述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低位,因此海康股价存在30% - 50%(甚至60%以上)的潜在上涨空间。市场此前未对创新业务给予估值,而该业务收入体量已接近海康整体收入的1/3,且逐渐进入盈利拐点,合理估值应反映其实际价值。
温馨提示:内容源于第三方以及公开平台,仅供用户参考,恕本平台对内容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如有异议/反馈可与平台客服联系处理(微信:wxid_t9ghmwon2fi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