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发展阶段与政策背景:2025年初,长江交运联合建筑、社服、军工、汽车、通信、计算机等多行业对低空经济产业进行覆盖。国家顶层政策框架落地后,产业进入以应用落地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2025年年中实际显示,应用推进未达年初预期。因低空经济飞行体量远超民用航空(民用航空适航标准为10^-9次方,通用航空约为10^-7至10^-6次方),若适航标准低于民用航空,安全发展将面临挑战,前期发展较慢符合产业逻辑。
飞行器适航与订单进展:低空经济飞行器(包括通用飞机和eVTOL)需通过民航局三张适航证审查方可交付。目前国内仅以航智能、上海丰飞货运版的eVTOL通过适航审查。从认证周期看,普遍需三年时间,预计2026下半年至2027上半年将有更多厂商完成审查并进入交付阶段。当前以航智能交付量较高,交付后其配套供应商将随型号放量。订单放量需应用场景展开支撑,部分eVTOL厂商前期供应链以自研为主,技术成熟后已有如宁德时代等外部供应商加入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关键要素:低空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且具技术壁垒,涉及监管、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设备设施及系统。低空经济若要实现高投资回报,需在有限空间内达到足够飞行密度(类似高速公路需足够车流量),这对三维立体、实时变动环境下的通信、导航、监视、气象设备及软件、硬件、算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地方政府主导基建探索,深圳、苏州等地区已开展前期工作。
2、建筑行业参与低空经济路径
全产业链参与环节:建筑行业在低空经济中主要参与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四大环节。规划是产业链最前端环节,涉及从A点到B点的最优线路设计,需综合考虑行人数量最少、距离最短等多目标优化,对数据搜集、优化能力及政策适配能力要求较高。当前各地陆续出台低空经济发展规划,虽多处于路线规划前的阶段(如提出新建或增加低空线路),但后续随着产业发展,规划领域将持续有增量业务落地。设计环节基于已有航线,聚焦起降平台、无人机机场等设计。其中,无人机机场投资体量较小,但可带动外卖柜、快递柜等周边基建;通航机场投资相对较高,需配套航站楼、机库等基建。施工环节在规划和资金落地后可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拉动当地GDP增长及就业。运营维护环节涵盖日常清洁、信息化维护等工作,未来随着AI发展,或引入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无人化运维,体现企业运营维护能力的持续提升。
重点企业案例与展望:建筑行业中多家企业已在低空经济领域多维度发力。华设集团提供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后端运营的全流程服务,在江苏省有多个低空经济项目落地,2025年及2026年低空订单有望快速增长,推动公司从传统基建向新型基建及低空经济基建转型,带动第二曲线增长。隧道股份长期从事地下基建,正拓展至低空领域,积极参与创新基础设施低空巡检技术与模式,并参与长三角长大桥梁无人机巡检作业规范、技术规程等标准编制。中交设计具备飞行器产业园、机库跑道EPC项目经验,参与多维度交通网络建设,打造‘中交天网’智慧平台,发布低空智能巡检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全流程低空经济系统化服务。此外,地方建工企业亦存在自发性展业潜力,后续需关注相关企业招投标结果及订单释放情况,以判断低空经济实际落地进展及投资指引。
Q&A
Q:低空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及核心变化是什么?
A:随着国家顶层及框架性政策落地,低空经济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阶段内核心变化为低空经济应用的发展。
Q:今年低空经济应用推进较慢的原因是什么?
A:低空经济应用推进速度慢于年初预期,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以eVTOL为主的企业虽已取得适航认证,但商业层面尚未形成大规模放量;二是低空经济飞行体量远高于民用航空,若适航标准低于通用航空或民用航空,安全发展是行业核心问题,前期发展较慢符合产业逻辑。
Q:低空经济飞行器需满足哪些适航要求?
A:所有低空经济飞行器需通过民航局适航审查并获得三张适航证方可交付。目前国内仅以航智能和上海丰飞的货运版eVTOL通过适航审查。普遍适航认证周期约为三年,预计2024年下半年至2027年上半年将有较多厂商陆续通过审查,随后进入交付阶段。
Q: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及挑战是什么?
A:低空基础设施是关键且具有技术壁垒的领域,主要涉及监管、通信、导航监视、设备设施及气象系统等领域。实现高回报需在有限空间内达到足够飞行密度,对通信、导航、监视及气象设备设施要求较高。当前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建设方案存在差异,需密切跟踪地方政策。
温馨提示:内容源于第三方以及公开平台,仅供用户参考,恕本平台对内容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如有异议可与平台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