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国海防重点推荐分析
公司定位与核心成长逻辑:中国海防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平台,也是我国水下信息建设、水声防务系统及水下特装电子的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于水下作战、深海科技发展及集团资产整合。其核心成长逻辑有四方面:一是在深海科技背景下,声呐作为舰船配套及海洋观测网需求的耗材,增速超下游;公司水声防务技术强、型号多、试战力高,多款声呐广泛配套于各类舰船和潜艇,处于垄断供货地位,受益于海军建设,声呐产品增速有望超下游总装。二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海科技,7月1日中央财经委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观测网作为深海科技重要领域,战略地位提升;我国海岸线复杂、海域斗争情况复杂,有效海洋监测是趋势,公司声呐作为海洋观测网核心信息收集装备将受益。三是水下立体攻防是趋势,无人潜航器将成水下主战核心力量,市场空间大;我国积极推进无人潜航器研究,2019 - 2024年展示多款无人潜航器,2025年9月3日阅兵将重点展示无人智能水下装备;公司作为无人潜航器配套声呐核心供应商,将受益行业需求爆发。四是公司2017年、2019年两次重大资产重组注入多项水声信息化装备及核心资产技术;船舶集团下属科研院所有多项电子信息资产业务,体外资产体量大,未来随集团整合加强,公司有望发挥平台优势,打造海洋信息龙头,资产整合可期。
检验指标与催化剂:检验指标关注下游舰船采购订单同比增速及海底监测网相关订单增长。催化剂包括下游舰船大型采购订单超预期、深海科技政策超预期、2025年9月3日阅兵水下作战装备展示超预期、中国船舶集团资产整合超预期。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亿、5.1亿、6.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9%、40%、29%,复合增速34%。以2025年8月18日收盘价计算,对应PE分别为72倍、51倍、40倍,维持买入评级。风险因素包括舰船建造不及预期、海底监测网络建设不及预期、集团资产整合进度不及预期。
2、珍酒李渡重点推荐分析
核心推荐逻辑(困境反转):珍酒李渡是底部向上的酱香型白酒龙头,短期大珍爆品驱动,中长期业绩利空出尽且有望超预期。短期,大珍凭借模式与营销创新成爆款,对业绩贡献大;中长期,25H1公司预计经调整净利润下滑39%-40%,为业绩调整低点。伴随禁酒令影响趋弱,大珍引领破局,业绩增速有望环比改善,26年公司低基数下有望恢复增长。叠加新品催化与底部改善,其具新消费逻辑下的困境反转投资机会。24年珍酒李渡收入71亿,大珍中期目标规模或达60亿。
大珍爆品具体原因:大珍有望成公司新增长极,中期目标60亿,逆势爆火源于团队能力与三大创新。团队上,珍酒李渡管理团队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黄埔军校,董事长旗下有华致酒行,曾运作金六福品牌,集团有13家酒厂。三大创新:产品创新,大珍对标飞天茅台,是平替产品,极简包装且四重防伪;模式创新,招商以异业客户为主,低门槛、限量签约和持续收益,33万打款(30万货款+3万保证金),每瓶奖50元,30万获代理权并享团购待遇;营销创新,含场景营销(签约在遵义创富论坛,结合体验与招商)、短视频营销(董事长用个人视频号推广)、非遗营销(官宣姚安娜为白酒生意大使)。签约上,创富论坛开了四五十场,超5000人参与,2000客户打款,2000人排队,若2万家签约,有望达五六十亿规模。
盈利预测与估值:盈利预测,预计25-27年公司收入增速为-28.94%、29.51%、19.69%;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1.35%、43.03%、22.62%;EPS为0.31元、0.44元、0.54元。估值上,25年对应26倍,26年对应18倍。考虑大珍明后年放量,中长期业绩或高增长,当前估值有性价比,上调至买入评级并推荐。风险因素有库存消化、酱酒动销不及预期和市场竞争加剧。
3、先声药业重点推荐分析
核心推荐逻辑(创新与商业化):先声药业核心推荐逻辑围绕创新与商业化。创新上,2025年1月公司与艾伯维订立许可选择权协议,艾伯维获SM0500许可选择性权益,验证公司自主创新实力。公司自主研发管线推进及合作落地有望重塑估值,未来管线进展、BD落地及业绩增长或超预期。商业化上,2024年创新药业务收入49.28亿元,同比增3.6%,占比74.3%。2024年珂赛拉、恩利妥纳入医保,先必新续约医保。预计2025 - 2027年,创新板块收入由存量品种放量和新增产品高增速驱动,创新药收入占比将提升。
盈利预测与估值:盈利预测上,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收入分别为77.35亿、87.69亿、98.82亿元,增速17%、13%、1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71亿、13.75亿、15.77亿元,增速46%、28%、15%。估值方面,2025年8月15日收盘价对应2025年PE为26倍,2026年为21倍。看好公司自主研发与合作落地对估值的重塑,以及创新药驱动业绩增长,维持买入评级。风险包括临床或商业化失败、产品销售不及预期、政策风险。
4、AI大模型评测分析
大模型新变化与厂商动态:近期AI大模型领域变化多。海外8月8日GPT5发布,部分观点认为其性能提升有限,亮点是编程能力和价格竞争力。国内大模型发展加速,7月Kimi K2、阿里千问、智谱GLM等发布或更新。以Kimi KR为例,官网称其性能优于多数开源或闭源模型,通过特定领域权威评测框架对比,证明在编程等任务上的优势。
评测方式与框架:当前大模型测评有两大主流方式。一是基准模型评测,如SWE bench框架,收集GitHub代码需求,以bug解决率衡量模型性能。二是用户双盲投票,以LM Arena平台为代表,用户匿名投票选优,平台官网实时更新榜单。前者侧重模型对比,后者侧重用户反馈。
评测局限与应对策略:评测体系有局限。一方面,排名榜单因商业价值高、规则固定,易出现刷榜行为,甚至有厂商定制版本,偏离评测初衷;另一方面,传统基准模型测试多为静态题库,可针对性训练,如MMLU因题目失区分度多次升级。应对局限,可自建金融任务测试样例,对比大模型实战能力。评测智能体需综合考虑输出结果、过程变量、可靠性及合规性。
Q&A
Q: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浙商重点推荐中国海防的核心内容?
A:中国海防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平台,我国水下信息建设、水声防务系统及水下特装电子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于水下作战、深海科技发展及集团资产整合。
Q:中国海防的核心成长逻辑是什么?
A:中国海防的核心成长逻辑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深海科技发展背景下,公司声呐产品受益于舰船配套及海洋观测网需求增长,作为耗材其增速将超过下游总装增速;公司水声防务技术实力强、型号多、试战力高,多款声呐产品在我国各类舰船及潜艇配套中处于垄断地位,受益于海军长期建设,声呐产品增速有望超下游总装。二是海洋观测网作为深海科技重要领域,随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提出,以及2024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战略地位提升;我国海岸线复杂、海域斗争形势严峻,有效海洋监测为必然趋势,公司声呐作为海洋观测网核心信息收集装备,将受益于其快速发展。三是水下立体攻防为未来趋势,无人潜航器将成水下主战核心力量,市场空间大;我国持续推进无人潜航器研发,2019年国庆阅兵展示Hsu001型,2023年阿布扎比国际海事防务展展出CSSC705攻击型,2024年吉隆坡亚洲国防服务展保利公布UUV300系列超大型,2025年9月3日阅兵将重点展示无人智能及水下作战新装备;公司作为无人潜航器配套声呐核心供应商,将受益行业需求爆发。四是资产整合预期,公司2017年、2019年通过两次重大资产重组注入水声信息化装备及核心资产;中国船舶集团下属多家科研院所拥有电子信息资产,体外资产体量大,未来随集团整合力度加强,公司有望依托上市平台优势打造海洋信息龙头。
Q:公司业务发展的检验指标及股价上涨的催化剂有哪些?
A:业务发展的检验指标主要包括下游舰船采购订单同比增速、海底监测网订单增长情况。股价上涨的催化剂主要包括下游舰船大型采购订单超预期、深海科技政策超预期、2025年9月3日阅兵水下作战装备展示超预期,以及中国船舶集团资产整合超预期。
Q:公司的盈利预测及估值情况如何?
A:预计2025年至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亿元、5.1亿元、6.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9%、40%、29%,复合增速34%。以2025年8月18日收盘价计算,对应PE分别为72倍、51倍、40倍,维持买入评级。主要风险包括建船建造不及预期、海底监测网络建设不及预期、集团资产整合进度不及预期。
Q:推荐珍酒李渡作为浙商重点推荐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A:珍酒李渡作为业绩利空出尽且具备现象级爆品的困境反转公司,中长期业绩有望超预期。具体来看,短期其作为底部向上的酱香型白酒龙头,新大单品大征凭借模式创新与营销创新,正成为现象级爆款白酒单品,有望对业绩形成较大贡献;中长期层面,25H1公司预计经调整净利润下滑39%-40%,或为此轮业绩调整期低点,伴随禁酒令影响趋弱,大征引领逆周期破局,业绩增速有望环比改善,26年公司有望在低基数下恢复增长。叠加新品催化与底部改善,珍酒李渡有望成为具备新消费逻辑的困境反转投资标的。
Q:大珍有望成为现象级爆款单品,其超预期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A:大珍中期目标规模达60亿元,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业绩增量预期在新消费投资逻辑下或提前注入。其逆势爆火主要源于突出的团队能力及三大创新:团队方面,珍酒李渡管理团队被称为中国白酒行业黄埔军校,董事长旗下拥有华致酒行等资源,具备金六福等品牌运作经验;产品创新上,大珍对标飞天茅台定位平替产品,采用极简包装并具备四重防伪;模式创新采用低门槛、异业客户、限量签约及持续收益机制;营销创新包括场景营销、短视频营销及非遗营销。目前创富论坛已举办四五十场,每场150-200人,超5000人参与,2000客户签约打款,2000人排队,若未来2万客户签约,有望实现五六十亿规模。2024年珍酒李渡收入体量为71亿元,大珍在此背景下有望成为重要增长极,其中长期规模预期或提前注入以推动股价及估值提升。
Q:公司业绩利空出尽,后续业绩增速有望环比改善的趋势如何?
A:除大珍业务外,传统业务的利空出尽是重要支撑。利空主要源于公司上半年发布的业绩预告:收入同比下降38%-42%,预计25H1股东应占净利润同比下降23%-24%。当前为业绩最差阶段,下半年降幅有望收窄,全年收入降幅预计在25%-30%区间。预计明年在低基数下业绩将恢复增长,叠加新品贡献,当前处于底部投资区间,属具备线下爆款的困境反转公司。
Q:如何研判珍酒李渡作为重点推荐标的的盈利预测?
A:预计2025-2027年公司收入增速分别为-28.94%、29.51%、19.69%,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1.35%、43.03%、22.62%,对应EPS分别为0.31元、0.44元、0.54元。对应2025年估值为26倍,2026年为18倍。考虑到大珍明后年有望放量,中长期业绩或迎高增长,当前估值具有性价比,因此上调至买入评级。主要风险包括库存消化进度不及预期、酱酒动销情况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Q:推荐先声药业作为浙商重点推荐的核心逻辑主要是什么?
A:核心逻辑包括:2025年1月公司与艾伯维订立许可选择权协议,艾伯维将获得SM0500的许可选择权权益,验证了公司自主创新技术平台实力;看好公司自主研发、管线临床推进及合作落地对估值重塑的弹性;预计未来管线进展、BD落地及业绩增长均有望超预期。
Q:先声药业接下来的超预期逻辑主要有哪些?
A:主要包括两方面:创新性与商业化。创新性方面,BD合作持续落地验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估值重塑。2025年1月13日公司与艾伯维附属公司订立许可选择权协议,艾伯维将获得GPRC5D/bcma双靶点单克隆抗体SM0500的许可选择权,先声药业可获首付款及最高10.55亿美金选择性权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6月16日与美国生物制药公司合作开发CDH6 ADC新药SM0505,该交易最高涉及7.45亿美元首付款及里程碑。SM0500一期临床试验已于2025年6月18日在西奈山伊坎医学院Tes癌症研究所完成首例美国患者给药。参考强生同靶点三抗G-79635322的一期临床数据,SM0500后续临床数据值得关注。此外,公司自主研发管线丰富,包括全球首款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的脑卒中药物天必新舌下片,以及TLEAL23P19、CDS17 ADC、EGFR/Cmet ADC、FGFR2b ADC、PDLY L15V等管线的临床及BD进展。商业化方面,创新药收入占比提升确定性强。2024年公司创新药业务收入49.28亿元,同比增长3.6%,占总收入比例74.3%;2024年新增珂赛拉、恩利妥纳入国家医保,先必新续约医保。预计2025-2027年创新板块收入将受益于存量品种持续放量及新增产品的高增速,创新药收入占比将持续提升。
Q:超预期逻辑的检验指标及催化剂主要有哪些?
A:检验指标包括创新药产品收入增长趋势、SM0500等早期管线临床数据读出、先必新舌下片海外推进节奏、ACR/ESCO/YESMO等重磅学术会议数据披露进展及BD进展。催化剂主要为创新药管线临床推进及获批节奏超预期、先必新舌下片海外推进超预期、SM0500等早期管线海外临床进展及数据读出超预期,以及BD合作落地超预期。
Q:公司2025年至2027年的盈利预测及估值情况如何?
A:公司2025年至2027年收入预计分别为77.35亿、87.69亿和98.8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7%、13%、13%;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10.71亿、13.75亿和15.7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46%、28%、15%。以2025年8月15日收盘价计算,对应2025年PE为26倍,2026年为21倍。公司自主研发创新管线临床推进、合作落地及创新药存量与增量品种驱动有望重塑估值,2025-2027年业绩预计保持快速增长,维持买入评级。主要风险包括临床或商业化失败、产品销售不及预期、政策及测算风险。
Q:AI 大模型近期有哪些新的变化,以及海内外厂商有哪些新的动作?
A:近期AI大模型领域出现诸多变化。海外方面,8月8日GPT5发布,部分观点认为其性能提升相对有限,亮点在于编程能力提升及价格竞争力。国内方面,大模型开发浪潮加速,7月有Kimi K2、阿里千问、智谱GLM等大模型重磅发布或更新。以Kimi KR为例,其官网称模型性能优于大部分最新开源或闭源模型,主要通过编程、科学、数学、工具调用等特定领域的权威评测框架对比证明。
Q:目前行业内评价大模型性能好坏主要依赖哪些方式?
A:当前大模型测评领域主要有两大主流方式:一是通过基准模型测评,即通过经典框架验证新模型表现是否优于基础模型,例如SWE bench框架通过收集GitHub真实代码需求,测试模型修改代码bug的能力,最终以bug解决率衡量模型性能;二是用户双盲投票,以LM Arena平台为代表,用户向AI提问后,平台提供两个大模型的匿名回复,用户根据主观感受匿名投票选择更优模型,平台官网动态更新用户投票形成的综合榜单。
Q:当前大模型测评框架存在哪些问题和局限?
A:大模型测评框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排名榜单类测评因分数商业价值高且规则固定,导致刷榜行为难以避免。部分科技公司可能利用规则漏洞提升自身模型排名,甚至存在厂商针对测评平台开发定制版本模型以应付测试,偏离测评初衷;二是传统基准模型测试本质为静态题库,可通过针对性调参或训练提升成绩。例如权威框架MMLU因题目逐渐失去区分度而多次升级,hugging face、思南等测评体系正尝试整合多传统框架,以更全面、多维度评估大模型实际性能。
Q:面对评测体系的局限,如何更有效评估和选择大模型?有哪些应对之道?
A:核心在于锚定模型的真实任务可靠性及泛化能力,关键是通过匹配场景需求实现有效评估:需自建日常金融任务测试样例,对比大模型在垂直任务下的能力;由于大模型各有所长,需针对具体场景选择适配模型。研究中通过测试研报总结、基金分析等任务,评估不同模型在实战中的表现。未来评测智能体需综合输出结果、过程变量、可靠性及安全合规能力四大维度验证其性能。
温馨提示:内容源于第三方以及公开平台,仅供用户参考,恕本平台对内容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如有异议可与平台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