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24年内贸集运市场与公司表现
2024年行业运价压力:2024年,内贸集运行业面临显著运价压力,PDCI(行业运费指数)均值创下历史新低。在此背景下,公司扣非后利润表现出较强韧性,录得约18亿元利润。从利润构成来看,主营业务贡献占比超40%,对外租船业务占比约40%,资产出售业务占比约百分之几。
公司运力结构优化:2024年,随着中谷物流最后三艘大船下水,公司自由运力比例快速提升至74%,对运力的把控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公司新船占比更高,10岁以下船龄的船只占比达83%。经历集运牛市后,公司杠杆率(资产负债率)下降,自由运力比例上升,资产负债表呈现改善态势。
2、内贸集装箱海运业务特点
业务核心范围:内贸集装箱海运业务主要在国内开展,如北粮南运等。相关企业(如中谷物流)资产主要是集装箱船,核心运输货种有纸制品、钢铁、食品、塑料、玉米、陶瓷等。前十大货种占比约50%,单个货种占比约5%,分布较分散。
需求属性定位:内贸集装箱海运业务下游需求分散,以大众消费类需求为主,与内循环相关性较大。
3、内贸集运行业增长逻辑
经济性优势对比:内贸集运作为精细化物流产物,运输成本与效率优势显著。水运单位成本约几分钱,铁路约一毛钱,公路约四毛钱,空运更贵。集装箱运输优势有三:一是定班定点使货物交付时间更可控;二是可作仓储设备,减少仓储费;三是运输铁矿石、煤炭等时能降低货损。综合运费、装卸及货损成本,集装箱运输单位成本更低,适用于小批次、高频次运输。
政策与结构升级空间:2023年我国总货物货运量中,高速公路运输占比72%,是主要货运方式;水运仅占17%,提升空间大。政策上,高速公路治理超载使铁水联运比例上升,未来环保管控加强将提升水运占比。国家支持多式联运与散改集,前者强调铁路与水运衔接,后者用集装箱集约化物流替代散货运输,降低货损和仓储成本。我国沿海运输集装箱化率仅24%,远低于发达国家50%-80%的水平。测算显示,沿海水运货运量份额每提高1个百分点,内贸集运量增长6%;沿海集装箱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内贸集运量增长4%。
4、供给端与外租船业务分析
内贸运力供给变化:内贸运力供给变化受中谷物流历史布局、当前市场现状及散货船拆解影响。2021年1月造船行业不景气时,中谷物流下单建造18艘大船,因造价低推动行业运力增速达17%。当前,受船厂产能紧张影响,内贸运力扩张进入尾声,沿海运力订单占比仅5.4%。过去两年内需疲弱,老旧运力报废加快,2024年因老旧船舶更新报废补贴,内贸散货船拆解量增加,降低了行业产能。同时,二手船市场交易活跃度与拆船补贴支撑了内贸海运供给。
外租船业务逻辑:中谷物流外租船业务受市场、价格及盈利性因素驱动。中谷物流建造的4600箱船因成本优势投入外贸市场。受2024年红海事件及2025年美国贸易战影响,外贸二手船租金及船价上涨。国际运费按单箱零售价每周披露,波动大;租船按批发价,签半年至一年协议,价格较稳定。从盈利看,租船方主要经营欧线,历史最低运价约500(一般维持在七八百以上),高于中谷4600箱船单箱成本(400 - 450),外租不亏损;若经营内贸,PDCI保本点约1040,当前外贸租金折算为150 - 1200,高于内贸保本点,外租更盈利,船未回流内贸市场。
5、投资价值与盈利预测
业绩增长驱动因素:内贸集运业务是弹性最大的业务,其增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驱动:一是2025年PDCI指数年初至今涨5%-8%,带动主营业务利润提升;二是外租业务因红海事件、美国贸易摩擦等因素,景气度高于2024年。综合来看,内贸集运与外租船业务的良好表现,叠加2025年油价较低的情况,预计2025年公司利润增速将超10%。
股息率与估值优势:公司承诺2023 - 2025年每年分红比例为60%,但实际执行中,2023年分红比例达88%,2024年达90%,均超预期。按最低承诺的60%分红比例测算,公司股息率可维持在6%以上;若按过去两年平均90%的分红比例测算,股息率可达8%以上。当前公司估值方面,2025年预计PE约为10倍,结合较高的股息率,显示出较好的估值优势。
投资结论总结:公司业务已从传统的内贸集运拓展至外租船业务。内贸集运作为年初至今海运费上涨的少数海运细分板块,具备稀缺性;外租船业务受红海事件、美国贸易摩擦及东南亚物流紧密度高等因素提振,景气度良好;叠加2025年油价较低的环境,支撑公司2025年利润增速超10%。当前公司估值约10倍PE,且股息率按60%分红比例测算超6%、按90%分红比例测算超8%,具备攻守兼备的投资属性。
温馨提示:内容源于第三方以及公开平台,仅供用户参考,恕本平台对内容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如有异议可与平台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