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路演时代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注册路演时代
已有账号?马上登陆
国泰海通建材 浮法玻璃“反内卷”近况跟踪
发布来源: 路演时代 时间: 2025-07-08 15:05:59 0

1、浮法玻璃行业上半年运行现状

上半年运行概况:上半年浮法玻璃行业整体不温不火,价格达市场底部,多数厂家在成本线或以下运行。价格方面,去年下半年至今维持在1400元/吨以下,近期多在1200 - 1300元/吨,湖北部分地区低于1000元/吨。产能方面,2024年一季度为行业产能峰值,达259条线、日熔量约17.9万吨;当前全国生产线221条,日熔量约15.7万吨,今年上半年产能在15万吨以上波动,整体仍处高位。成本与盈利方面,天然气、石油焦价格较高,以其为主要燃料的玻璃制造企业多亏损运行;煤制气企业因煤价下滑,目前仍有利润,行业80%以上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冷修意愿低的原因:企业冷修意愿低受多因素影响。一是冷修成本高,单条窑炉冷修成本约6000 - 7000万元,生产线改造超1亿元,停产后成本损失大;二是期待下半年‘金九银十’行情,担忧停产后错失机会;三是复产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对停产后再投产存疑,不愿退出市场。此外,窑炉寿命延长技术也降低冷修需求,10年以上窑炉目前有40 - 50条,通过更换耐火砖等可延长至12 - 14年,部分窑炉最长运行近20年。

供需矛盾与反内卷提出:浮法玻璃行业供需矛盾突出。需求端,房地产需求下滑且未来难改善,玻璃需求受拖累。数据显示,2021年为房地产需求高峰期,当前需求量仅为2021年的30%(较2021年下降70%);供给端,产能较2022年高峰期仅下降8%,供需失衡导致企业低价竞争。行业整体亏损,企业暂未大规模停线,预计持续亏损、现金流紧张或资金链问题出现时才可能停线。此外,国家已提出反对内卷政策,执行情况待观察。

2、浮法玻璃需求与库存分析

需求消化来源:当前浮法玻璃需求的支撑点主要来自多领域。房地产方面,需求更多聚焦于内装改善而非新开工,包括更换节能窗户、封阳台需求等改善性需求。汽车玻璃领域,新能源汽车用量及产量增长带动了镀膜工艺、节能玻璃的需求,汽车玻璃用量逐年加大。以福耀玻璃为例,其年需求量为166万吨,但自身仅能生产130万吨,当前缺口达30多万吨;预计到2028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相关需求增长,该缺口将扩大至70万吨。此外,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工业品领域及家装行业也为需求提供了一定增量。

库存转移与弱平衡:当前浮法玻璃库存呈现多结构特征,包括厂家库存、社会库存、期现商库存。产销率方面,各区域基本维持在80 - 90%,未突破降库水平,整体处于弱平衡状态。由于价格持续下滑,经销商存货意愿较低,加工厂采取随用随买策略,不主动备货,导致库存持续累积,目前厂家及经销商库存规模较大。

3、环保政策对供给端影响

沙河地区环保措施:当前沙河地区面临多项环保新要求。一是电动叉车替换,所有装货、卸货用叉车需全部改为电动叉车,虽有助于减少排放,但存在效率较低、充电不便及载重受限等问题,增加了企业运行成本。二是煤制气接入政府统一气站,当地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煤气站,要求所有企业接入。相较于自行生产,接入气站成本更高,每立方燃料成本增加2-3毛钱,吨成本约增加40-60元。政策执行方面,当地可能要求企业在10月前完成接入,未接入可能面临强制关停,具体执行力尚不确定。此外,政府推动接入统一气站,是因为企业自行煤制气存在管理混乱、安全性低(曾发生多起事故)及碳排放管控等问题;且政府参股建设大型煤气站有助于规范管理、保障安全,并拉动当地投资、GDP及税收。

环保政策历史对比:2015年供给侧改革,环保是主要抓手,通过环保手段推动去产能,沙河浮法玻璃生产线数量从44条降至19条。当时环保标准严格,涉及燃料结构、排放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灰尘等),针对未批先建、批建不符等不合规行为强制关停,部分产能转移至西南、东北等区域,但全国总产能未明显变化。当前,企业环保治理投入大,合规性高,以环保手段去产能的效果明显弱化。当前政策通过提升企业运行成本(如电动叉车替换、煤制气接入统一气站)间接影响企业抗风险能力,而非直接强制关停,对企业生死存亡影响较小。

4、下半年价格展望与反内卷作用

价格走势预测:下半年供需变化影响价格。当前市场需求降、供给大、库存高、资金链紧张。若无反内卷政策,仅靠市场出清,下半年或因企业现金流断裂致生产线停产。从亏损、资金和供需看,不排除至少十几到二十几条生产线停产。不停产会使现金流持续亏损,停产仅亏费用。

反内卷政策难点:反内卷政策源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该领域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战和企业亏损,波及光伏等国家鼓励类行业。光伏企业亏损严重,部分大企业2025年上半年每季度亏几十亿。光伏玻璃产能从2021年3万多吨增至约10万吨。头部企业呼吁减产30%未落实,且若上游减产,该幅度难见效。部分头部企业6月单月亏超2亿,行业正通过企业自律、协会与政府配合推进减产。政策执行有障碍:行业民企为主(除中建材旗下),地方政府因GDP、投资和就业考核,顾虑生产线停产影响税收、就业和社会稳定,构成减产阻力。工信部正组织厂家研究政策路径,中央有决心推进。

5、行业出清形式与长期展望

出清形式与复产难度:行业出清以自然出清为主,即企业因持续亏损后冷修停线;收并购为辅,国企如中建材、凯盛可能介入,但效果不确定。当前玻璃行业民营企业多且市场分散,产能严重过剩(2015年被定为十大过剩产能之一),行业产值不到1000亿,国家重视度低,多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复产面临高门槛:冷修成本约6000万 - 7000万,若加上技改则过亿;扩产需购买其他产能指标,且国家对产能指标控制严格;大产能生产线(如900吨、1000吨、1200吨、1500吨)虽能降成本,但玻璃品质较差,国际通用的600吨左右窑炉生产的玻璃品质相对更好。指标转让存在多重障碍:当前产能指标供需过剩,市场需求不足导致指标难卖;各省能耗指标珍贵且有限,多地阻止指标外迁,同时不接收外地指标(因排放大、碳消耗高)。按国际标准(1000万人口对应一条600吨伏法线),中国14亿人口合理线数为140条,当前221条线仍有较大出清空间,即使停掉40条线(日产量约2.4万吨),离平衡态仍有差距。

长期供需平衡预期:若行业出清节奏顺利(持续半年至一年停线),预计2026年下半年市场或逐步恢复至成本线以上。对比水泥行业(连续亏损3年,虽集中度高但需求坍塌仍亏损),玻璃需求更具优势:不可替代,且需求不仅基于新建建筑,老旧小区改造、内部装饰更新等对玻璃用量较大,需求更广泛。但当前供给过剩仍为核心矛盾。经历一轮亏损后,企业资金亏空,复产意愿降低,复产节奏或放缓。

6、反内卷与供给侧改革对比

政策差异与龙头影响:2015年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以环保、能耗指标等为统一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经过十年发展,企业合规性提升,环保指标难卡,现更多关注生产线先进性,如窑炉能耗是否达国家先进标准。当前反内卷缺乏统一标准,地方政府顾虑税收、就业,大幅关停生产线会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稳定。未来反内卷可参考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经验,若其能推出可行措施,玻璃行业有望借鉴,但目前反内卷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观察中央政策力度和整治措施。

Q&A

Q:浮法行业年初至今的市场情况及当前行业反内卷现状如何?

A:上半年玻璃行业整体不温不火,价格处于市场底部,多数厂家在成本线或以下运行。价格方面,去年同期从2000元/吨降至1600元,去年下半年至今维持在1400元以下,近期约1200-1300元,部分地区低于1000元。产能方面,当前全国浮法线221条,产能约15.7万吨,较2024年一季度峰值下降,但上半年基本稳定在15万吨以上,仍处高位。冷修意愿低主要因冷修成本高、期待下半年金九银十行情及停产后复产不确定性大。窑炉寿命方面,10年以上生产线40-50条,部分通过技术延长至12-14年甚至20年。需求端,房地产需求为主导且持续下滑,当前需求量为2021年高峰期的30%,而产能仅下降8%,供需矛盾突出,导致行业低价竞争。燃料成本方面,天然气、石油焦价格高企致相关企业亏损,煤制气企业因煤价下跌仍有利润,超80%企业处于亏损状态。行业反内卷政策执行情况待观察,下半年市场预期不佳。

Q:玻璃的需求主要由哪些需求构成?若未来几年需求持续下滑,当前15.7的产能规模需收缩至何种水平才能实现短期供需平衡?

A:玻璃需求分为金融属性需求与实际消费需求,前者表现为期现商通过厂家库存变化进行期货炒作;后者包括房地产内装、汽车玻璃及家电以旧换新等工业品需求。若未来几年需求持续下滑,当前15.7的产能规模需收缩至短期供需弱平衡水平,但目前行业产销率维持低位,厂家与经销商库存高企,叠加价格持续下滑导致经销商备货意愿不足、加工厂随用随买,库存压力仍较大。

Q:沙河地区2017年左右关停20多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时,当时的环保标准如何制定?是否所有环保不达标生产线均被强制关停?

A:当时环保标准主要围绕燃料结构及排放指标制定,因沙河所在的邢台市属于首都大气通道城市,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粉尘排放要求严格。此外,未批先建及批建不符的生产线被明确取缔。通过较强的行政手段,不合规、不达标企业在2016-2017年逐步关停,但相关产能指标转移至西南、东北等区域,全国总产能未发生显著变化。

Q:要求煤制气接入政府统一气站的措施主要目的是什么?是否为降低排放或有其他原因?

A:原煤制气由各企业自行运营,存在管理混乱、安全性低的问题。此外,煤制气是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受国家碳排放管控。沙河政府推动接入统一气站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企业规范管理、保障生产安全,同时通过政府参股与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大型气站,拉动当地投资、GDP及税收。该措施本质上是政府主导行为,多数企业对此并不情愿。

Q:接入政府气站的成本相比企业自行制气的成本高出多少?

A:接入政府气站的成本较企业自行制气更高,每立方米燃料成本约高出0.2-0.3元,折算后每吨产品成本增加约40-60元。

Q:在政府要求10月前未接入将被关停的背景下,相关主体是否普遍不愿意接入政府气站?

A:是,主要原因是自有气源销售成本更低。

Q:政府强制关停的目的是否是为了让企业接入政府气站?

A:政府强制关停的目的与推动企业接入政府气站相关,政府统一管理主要出于安全性考量。若企业自行接入天然气,一方面成本高于煤气,另一方面因国家天然气指标整体紧张,政府难以获取足够气源指标,导致企业面临气源用量指标不足的问题。

Q:如何判断下半年玻璃价格走势及供需相较于当前的变化?

A:下半年玻璃价格及供需变化主要受两大变量影响:一是若仅依靠市场自发清退,基于当前企业普遍亏损、资金链紧张、需求持续减少、供给过剩及高库存现状,预计下半年可能有十几至二十几条生产线因现金流断裂而暂时停产;二是中央强调的反内卷政策实施路径尚未明确,若国家强制推动行业共同减产,或改善市场状况,但存在多重阻碍:光伏玻璃等行业因前期产能扩张导致亏损严重,虽头部企业呼吁限产30%但执行效果有限;玻璃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地方政府因GDP、就业及社会稳定考量可能阻碍减产,目前工信部正组织企业研究通过企业自律、协会与政府配合推动减产的可行方案。

Q:浮法与光伏领域的减产管理是否由同一工信部门负责?

A:浮法与光伏领域的产能管理由工信部门负责。2021年国家曾出台光伏玻璃听证会制度,但该制度流于形式,地方政府因将光伏玻璃作为国家鼓励类新质生产力及地方投资税收重要来源,仍大力推动其扩产,尤其在安徽凤阳、广西北海等硅砂资源集中地,光伏玻璃生产线几年内产能从2021年前的3万多吨增至当前约10万吨。当前行业需求减少、企业普遍亏损,国家已关注此问题,中央正研究解决路径并推动相关政策制定,目前已有行动迹象。

Q:当前国家考虑的相关政策主要针对光伏产业吗?

A:目前受关注且问题较为突出的主要是光伏产业,浮法领域暂未涉及,但计划借光伏产业政策推动相关工作。中国多行业存在内卷现象,其中光伏产业面临更复杂挑战:出口美国、欧洲受特朗普关税政策限制,东南亚转口贸易受阻;发电补贴及政府上网政策受限,整体需求受较大影响,当前处于较困难阶段。

Q:若不考虑反内卷政策,当前行业亏损状态预计还将持续多久?是否可能出现大规模产能退出?

A:历史上看,2015年曾有大型民营企业因决策失误、投资扩张及跨产业经营导致资金链断裂而退出市场。当前行业中,多数企业与银行深度绑定,依赖贷款维持运营,银行及地方政府可能干预企业退出进程,退出存在一定阻力。但目前企业资金链普遍紧张,预计未来3-6个月将陆续出现生产线停产。

Q:当前价格下,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是否已处于亏损现金流状态?

A:约8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其中成本较高的企业已明确亏损现金流。2021年行业盈利后企业普遍扩张,产能大幅增加,当前企业面临较大运营压力:部分基地盈利但其他基地持续亏损,平板玻璃盈利难以覆盖光伏玻璃更严重的亏损。建议关注上市玻璃企业上半年财报以观察现金流状况。

Q:当前行业多数企业亏损背景下,后续玻璃价格走势如何?若需求持续不温不火,价格是否会继续下行并加速冷修?玻璃价格底部预计亏损至何种程度?

A:当前玻璃具有金融属性,期现商通过制造价格波动获利,但整体需求未改善。若无其他波动,价格可能维持或继续下行。当前主流价格约1200元,沙河、湖北外发价最低已至900多元。历史极端情况价格最低约800元/吨,但当时成本较低。当前不同燃料成本差异显著:天然气成本1200-1300元,石油焦成本约1064元,煤制气成本约911元。若价格低于900元,多条产线将停产。预计无干预下,市场通过存量竞争,价格将下探至900元左右。

Q:煤制气在政府未介入时的成本约为900多元,若进行改造,成本预计会如何变化?

A:改造后成本可能达到950至960元,甚至接近1000元。

Q:玻璃行业中长期产能出清可能以何种形式实现?是企业自主冷修退出,还是通过收并购?当前小厂出售指标或产线但对价未谈妥的情况如何?

A:玻璃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市场高度分散且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值不足千亿,受国家关注度较低,因此产能出清主要通过市场竞争自然实现,即企业因持续亏损停线后出售退出。此外,市场对中建材旗下凯盛等国企参与收并购存在期待,参考中建材此前整合水泥行业的经验,但当前凯盛具体操作尚不明确,国企介入被视为推动产业集中和出清的积极路径。若缺乏此类手段,最终将依赖企业抗风险能力,市场持续低迷时通过价格战和持续亏损实现出清。

Q:当前玻璃行业民营龙头企业是否缺乏收购意愿?

A:当前玻璃行业民营龙头企业缺乏收购意愿,主要因市场前景不佳、企业自身资金紧张,且同质化产能扩张在市场低迷下无意义。此外,部分投机进入的企业面临出售困难,存在卖不掉或卖不上价的情况。

Q:窑龄超过10年的40条窑炉日产量规模是多少?

A:单条窑炉日产量约600-800吨,40条窑炉日产量约4万吨。

Q:未来一到两年,若行业出清节奏顺利,出清时间点可能在何时?若完成出清,明年整体价格是否会优于今年?

A:若出清节奏顺利,预计出清时间点可能在年底或明年年初。对于明年价格走势,若行业产量下降持续半年至一年,预计明年下半年市场将逐步恢复至成本线以上,但难以实现暴利。玻璃需求相较于水泥更具优势,因此对需求端有信心,但当前供给压力较大。需关注市场好转时生产线复产风险,不过经历亏损后民营企业复产意愿可能降低,预计明年时间足够推动市场下半年出现根本性好转。

Q:若一条玻璃生产线完全停产后重新点火,冷修技改费用约6000万至7000万元,若加上机改则可能过亿元。对于仅有一两条线的企业,若长期需求向下,是否可能导致其永久无法复产?

A:若此类企业选择退出,可能意味着永久退出行业。仅冷修换窑炉费用约6000万至7000万元,加上机改则可能过亿。此外,产线扩产受严格产能指标限制,而行业扩产主要为降低成本,但大产能会影响玻璃品质,反而是国际通用的600吨左右中小窑炉生产的玻璃品质更优,因此大产能扩产对行业影响较大。

Q:企业退出行业时,其产能指标是否具有价值?若选择退出,企业是否会优先出售产能指标?

A:企业退出时的产能指标价值受多重因素影响。历史上产能扩张阶段,产能指标价格较高,但当前产能指标过剩,供需关系变化导致指标可能难以出售且价格低迷。此外,各省能耗指标有限且珍贵,多地限制指标跨区域转让,同时因排放量大、碳消耗高,多数省份拒绝接收外来指标,导致指标转让存在多重障碍。

Q:相较于供给侧改革,当前反内卷对龙头企业的经营行为有何不同?

A:供给侧改革以环保、能耗指标为统一标准,重点淘汰落后产能,标准较为严格。经过2015年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后十年的发展,企业合规性已显著提升,环保指标约束趋弱,当前更关注窑炉能耗等生产线先进性指标。未来反内卷或通过政策引导与地方政府联合检查窑炉、生产线等指标推进,但玻璃行业目前缺乏统一的强制性去产能或反内卷标准。受地方财政紧张、税收压力及民生稳定等因素制约,大幅停产可能影响当地税收、就业,故暂无有效措施。若汽车、新能源汽车、光伏行业反内卷能推出可行措施,玻璃行业或可效仿,当前反内卷仍处于探索阶段。

温馨提示:内容源于第三方以及公开平台,仅供用户参考,恕本平台对内容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如有异议可与平台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