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信用债市场历史季节性规律
2022-2024年规律总结:以利差为主要观察指标,2022 - 2024年信用债市场呈现季节性走势规律:一季度震荡甚至偏上行;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快则二三月份,慢则四五月份)利差开始压降;二季度末或三季度初利差压降至相对低位;三季度末至四季度,市场会根据不同年份的宏观经济政策、监管政策及信用风险等因素重新定价。
三四季度调整因素分析:三四季度市场调整的触发因素可归为三类:宏观经济政策转变、监管政策变化、信用风险事件。具体来看,2022年四季度因防疫政策优化引发银行理财负反馈,对信用债市场形成较大冲击;2023年一季度震荡、二季度压降,二三季度利差在底部持续后,四季度因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叠加资金面宽松,利差进一步压降;2024年三季度调整过程包括8月初央行指导卖出长债,8月底银行理财预防性赎回,9月初利差有一定压降,但9月中下旬因美联储降息及国内924增量政策出台、股市上涨,对债券市场形成较大冲击。
2、2025年上半年市场走势分析
今年利差变化特点:2025年上半年信用债市场利差持续压降,但过程波折。年初至今,3年2万2城投债利差不断压降,但不如往年顺畅。二季度末至三季度中旬,信用债利差走阔,债券市场低迷;4月,受中美关系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原预期因银行理财跨季后买盘增长而压降的利差略走阔。5月市场提示拉久期,长债利率开始下行,6月加速,且走势超市场预期。上半年信用利差高低点均不断下行,虽有波折,但未大幅偏离典型季节性规律(一季度偏震荡,二季度逐步压降,二季度末至三季度压降至相对低位)。基于此规律,2025年三季度信用债市场出现系统性调整的压力不算高。
3、信用债ETF市场影响分析
规模增长与催化作用:当前市场有11只信用债ETF,上周五总规模约2200亿。五六月份规模快速增长约800多亿,6月增长尤其迅速。4 - 6月信用债ETF久期明显拉长,因成分券流动性占优持续拉久期,致长债市场供给减少,6月加速下行。五六月份信用债ETF增量资金约1000亿,按成分券算,五年以上长债配比约20%(约200亿),实际可能100多亿不到200亿。这不足以主导信用债市场走势,更多是在市场下行时,因ETF欠配在部分时点起催化作用。
科创债ETF上市影响:科创债ETF上市前,科创债已低估值成交。统计显示,五六月份同一主体的科创债与非科创债收益率差异从一致到走扩,表明部分资金已提前抢筹成分券。7月上市后,因抢筹提前反应,其对市场影响将减弱。虽成分券流动性较普通债券明显改善,但当前已充分定价,进一步扭曲估值难度较高。
4、超长债行情现状与展望
当前行情阶段判断:当前超长债市场行情已进入下半场,但尚未结束。5月初是拉久期的更佳时间节点,当前若参与超长债,需提高对流动性的要求,不宜仅追逐收益率高的券种。越到行情中后场,市场不确定性越大,持有流动性更好的券种可增加操作灵活性。判断行情未结束的依据主要有三点:其一,超长债交易量持续放大,且属于系统性放大,反映市场参与热情提升,而非行情结束的信号;其二,从机构行为看,6月份银行自营类资金卖出量增加,主要受前期一级市场承揽销售配合及季末止盈、调报表等因素影响,当前市场对此仍可接受;其三,信用利差仍具保护,10年3A中票信用利差约35BP,10年AA+城投债利差更高,而2024年7月底8月初超长债低点信用利差不足10BP,当前利差水平未达市场情绪过热状态。此外,10年超长信用债与30年地方债比价,在票息上仍具优势,综合技术指标及横向比价分析,超长信用债行情尚未走完。
5、三季度及下半年市场展望
市场调整压力判断:今年经济三四季度低位运行总体可接受,若债市无超预期政策,三季度市场超预期调整的因素较少。过去两年8月末银行理财曾出现预防性赎回,今年以6月为模板,相关扰动虽仍可能存在但影响较小。当前银行理财流动性资产配置占比提升,资产荒状态未变且持续加深,在此背景下,三季度信用债或面临较难受的状态,但超长债仍有表现空间。
投资策略建议:若之前未参与超长债,当前参与需更关注债券流动性。6月永续债是上半年不错的窗口期,但过季末后性价比下降,更推荐关注城投、产业等普通信用债,选择有票息收益的资产。短久期或两年以内适当下沉是不错的策略。
温馨提示:内容源于第三方以及公开平台,仅供用户参考,恕本平台对内容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如有异议可与平台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