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路演时代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欢迎注册路演时代
已有账号?马上登陆
国泰海通医药 深度报告解读系列:恒瑞医药
发布来源: 路演时代 时间: 2025-07-08 14:46:37 0

1、核心结论:国际化转型进入兑现期

转型阶段与BD兑现:复盘公司出海业务历史及早期管线可知,恒瑞医药已进入出海兑现期。从历史看,公司已度过自行出海阶段,转向多种模式合作出海,且BD进入兑现期。早期管线方面,公司有众多具全球竞争力的资产,部分或达五六十亿美金全球峰值。随数据读出及BD推进,多项管线有对外授权潜力。

2、出海业务历史阶段与战略调整

仿制药出海阶段(2011-2015):公司仿制药出海始于2011年,2011 - 2015年为该阶段。此阶段公司大量推进仿制药海外上市,初期专注欧美日等核心市场,后拓展至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南美等新兴市场。长期积累使公司2024年海外收入达7.2亿人民币。2024年有三款首仿药(他克莫司、比布卡比因、注射用白芷)海外上市,全球销售额分别达35亿、5亿、26亿美元,将为2025 - 2026年带来增长。

创新药独立推进阶段(2016-2022):公司创新药独立推进海外临床始于2016年,自主推动创新药临床开发始于2015年,当年PD - 1卡瑞利珠单抗及比洛替尼在美国启动临床。2020 - 2021年是高峰,公司在瑞士、澳大利亚、日本、美国等地区设独立子公司,配备专业人才,通过子公司在全球推进临床开发。

战略调整阶段(2023年以来):2022年公司自主推进创新药海外临床开发战略转折,原因是地缘政策风险及信达生物PD - 1闯关FDA失败。2023年未启动创新药海外临床;2024年战略调整为“少而精”,启动三款有全球竞争力药物推进海外临床,是积累经验后再出发。

3、BD模式转型与授权进展

BD能力提升与团队建设:BD模式转型上,2023年前公司主要采用license in模式,引进海外技术补充管线;2023年起,对外授权的BD思路转变。团队建设上,2023年引入前基石药业CEO江宁军博士负责战略业务,2024年引入前强生美国地区BD负责人,强化BD能力。合作模式升级路径清晰,早期与小Biotech合作,后与纽扣公司合作,2025年首次与默沙东达成LPA小分子对外授权,标志BD能力进入兑现期。

对外授权项目进展:2023年以来,公司BD转型成效显著,合计实现首付款近7 - 8亿人民币,里程碑金额近124亿美金(未到账),国内BD数量及总金额居第一梯队。跨国药企授权项目方面,公司将长效TSLP(通过王百耀授权给GSK)、高选择性PAP1抑制剂及LPA小分子(授权给默沙东)授权给跨国药企,相关项目已推进全球二期临床,预计2026 - 2027年数据读出。Biotech/纽扣公司授权项目方面,授权给idea的DL3 ADC将于2025年三季度更新有效性数据,下半年启动联合临床;与Trilink合作的EZH2抑制剂全球进度第二,2024年10月完成4.21亿美元融资;与Kellera合作的GLP - 1组合进展突出,小分子口服剂停药率在5%以内(远低于辉瑞等),中国已启动三期临床,美国临床筹备中;双靶点注射剂26周有效性数据居全球第一梯队,具备较高对外授权潜力。

4、在研管线布局与竞争力分析

管线总量与分类:公司目前共有133条在研管线,其中30条未在报表端披露。这些未披露管线多为早期、前沿管线,大部分为2024 - 2025年进入临床的管线,涵盖CGT平台药物(如AAFE治疗罕见病、眼科药物)、新靶点ADC(如Live on ADC)、双抗(PD - 1/IL - 2融合蛋白、TGIT双抗)等领域。剩余103条管线在报表端,其中包括31条接近上市或已上市的管线,以及约68条处于1 - 3期研发阶段的创新药。公司研发管线呈现转型趋势,2023年以后更注重前沿药物研发,目前first in class管线占整体管线的10%。已披露靶点的在研管线按全球竞争格局及临床数据情况分为三档:第一档为全球格局好且临床数据有竞争力,具有高BD潜力;第二档为全球格局好但无公开数据,历史上有较多BD成功案例(如LPA、DL3、长效TSLP等);第三档为竞争激烈,需读出best in class数据仍有授权潜力。

重点管线竞争力(ADC等):公司重点管线中,ADC领域表现突出。CMET ADC全球进度第二(艾伯维为第一),其在非小细胞肺癌后线治疗的一期临床中,高剂量组单例患者ORR达100%,低剂量组疗效良好且呈剂量递增趋势,安全性可控,具备对外授权潜力。Nectin - 4 ADC(拓扑异构酶毒素)针对MMAE耐药的尿路上皮癌,二期临床ORR超55%,在尿路上皮癌后线及其他肿瘤前线(如宫颈癌、三阴性乳腺癌)具竞争力,全球多家药企(如礼来、默沙东、迈威生物)均布局该方向,而辉瑞仅开发尿路上皮癌适应症。乳腺癌领域,公司布局完善:赫妥ADC(新毒素艾日布林)与百利司康全球进度前二,针对8201耐药人群,百利司康已披露较好响应率数据;赫妥TKI基于BI产品改进,增强亲和力,BI产品在8201耐药人群中ORR达60%多;激素阳赛道布局CDK4/246(如百济神舟、中国生物制药同类布局)、CDK7(针对CDK耐药)及ER靶向药(ER protect、凯特6)。其他领域,自免方向布局IL4 - GCCR双抗(哮喘)、IFNAR1 - TACI双抗(SLE,TACI为荣昌RC18靶点,IFNAR1为阿斯利康阿尼鲁单抗靶点);代谢领域布局降LPA、ANGPTL3管线(降甘油三酯),全球进度第二,患者人群庞大且海外市场为蓝海。

未披露管线与ACR披露:未披露的30条管线多为早期、前沿管线,包括CGT平台药物(如AAFE治疗罕见病、眼科药物)、新靶点ADC(如Live on ADC)、双抗(PD - 1/IL - 2融合蛋白、TGIT双抗)等。从ACR披露情况看,2024年ACR披露了肝癌LIV - 1 ADC、前列腺癌相关ADC;2025年ACR披露了HER3 - CMET ADC、EGFR - MUC1 ADC等双靶点ADC,部分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显示公司管线靶点越来越前沿,全球竞争力增强。

5、国内业务:创新药放量与仿制药稳健

创新药放量逻辑:公司创新药具备加速放量潜力,主要基于三方面逻辑。数量上,公司创新药上市数量呈爆发趋势,2025 - 2027年预计累计上市25款创新药,而过去约6 - 10年累计仅上市20款,主要因公司2021年起大规模布局的临床管线进入兑现期。例如,2018年、2019年进入临床的JAK1、IL - 17等创新药,已于2024年获批上市;2020年、2021年布局的临床管线也将推动后续创新药爆发式上市。质量上,待上市及未上市的创新药中不乏重磅大单品,包括JAK1、IL - 17、HER2 ADC、PD - 1/TGFβ、CFB抑制剂、ANGPTL3抑制剂、11因子等,这些药物在国内均具备50亿人民币的峰值销售额潜力。销售改革上,公司自2020年启动销售团队改革,至2024年完成,团队人员数量削减一半并企稳,创新药销售新体系已搭建完成。在反腐等因素出清的背景下,稳定的销售团队及新销售模式将推动创新药加速放量。

仿制药业务稳健:公司仿制药业务整体收入较为稳健。目前大部分仿制药销售额在1亿人民币以下,无显著下滑风险。核心品种为碘伏醇、布托啡诺和七氟烷三款药物,均已纳入区域集采但尚未国产。由于这三款药物属于精麻类药物,国家集采优化政策对精麻类药物集采可能有所放松,预计2025年这三款药物被集采的概率不大,支撑仿制药收入保持在120亿人民币的稳健水平。

6、盈利预测与估值展望

创新药授权收入预期:当前创新药对外授权收入约21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收入达31亿人民币。30 - 40亿人民币的对外授权收入,约对应1亿多美元。公司有充足管线储备,未来BD合作值得期待,具体达成时间待关注。

温馨提示:内容源于第三方以及公开平台,仅供用户参考,恕本平台对内容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不承担责任。如有异议可与平台联系处理。